推广 热搜: 幼儿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学习  注意力训练  育儿新知  智力开发  家长教育心得  教育  学习动力  家庭教育帮 

无论生活有多难,永远不要向孩子诉苦

   日期:2024-03-16     来源:www.huibimu.com    浏览:729    
文章简介: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挫折和受伤,生活的不幸和哀伤不如忘掉,时间淡化痛苦,随风吹散。没必要告诉孩子日常的痛,让她承受你的负能量,心生抑郁。

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挫折和受伤,生活的不幸和哀伤不如忘掉,时间淡化痛苦,随风吹散。

没必要告诉孩子日常的痛,让她承受你的负能量,心生抑郁。


心理健康咨询师若杉推荐了一个故事。

7岁的儿子非常认真地对母亲说:

“母亲,我感觉生了我将来,你过得一点都不好。”

母亲问孩子缘由。

儿子眼里闪烁着泪水讲解:

“你要天天早起,按时送我上学,一年到头都睡不了懒觉,还要送我去钢琴班,有时为了哪个送我的问题,还要和父亲吵架,回家还要陪我写作业。要不是有我,你跟父亲可以过得非常轻松呀!”

母亲当场愣住了,她从来没想过,儿子会感觉自己是累赘。

由于工作重压大,母亲便时常跟儿子说生活的辛酸,说赚钱的不容易。

母亲的本意是期望勉励儿子认真学习,体谅爸爸妈妈,没想到儿子把母亲的诉苦理解成了:

我是母亲的负担,是我让母亲这么苦。

想起一位母亲说的,不要随意向孩子诉苦,由于你无意间的诉苦,会让孩子形成无形的重压,而你永远不了解,如此的重压会饰演什么样的角色。

你诉苦、抱怨带来的负能量,是孩子稚弱心灵没办法承受之重。  


 01.

不要诉说生活不幸


知乎上有人问:爸爸妈妈常常向孩子倒苦水,对孩子的一生有哪些影响?

网友@小尘说,在母亲充满抱怨的生活里,我就成了最大的牺牲品。

在她只有五六岁的时候,母亲就常常在她耳边倒苦水:

抱怨老板各种不好,然后又埋怨奶奶不帮忙,父亲不考虑家,她三兄妹不争气……

接着又絮絮叨叨说自己命怎么样苦,养育她们几个孩子受了什么罪,忍了什么委屈,身体也由于长期受累落下什么病。

母亲说得非常煽情,时不时还流下委屈的泪水。

年幼的她,一度感觉母亲太苦了,一直认为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背负起这个苦难。

可现实是,她什么都做不了,只能一边深陷拯救母亲的没有办法,一边深受母亲负能量的荼毒。

就如此她愈加压抑,人也变得厌世悲观,读初中二年级时就被确诊抑郁症。

直到目前她每一个月都还要走进心理健康咨询室,去疗愈童年受伤的自己。

心理学专家李雪说:

向孩子抱怨我们的不幸,是摧毁孩子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。

是啊,孩子是天生的能量接收器。

爸爸妈妈和孩子诉苦,本质上是一场“痛苦转移术”:将我们的焦虑,委屈,怨恨,不满都转移到孩子身上。

孩子遭受来自爸爸妈妈的精神绞杀,内在的心理能量就会被消耗殆尽。

如此的孩子即便他将来再出色,也深陷负能量的泥沼中,看不见半点阳光。

爸爸妈妈倒的苦水,最后都酿成了孩子一生的苦果。

 02.

不要诉说家庭贫穷


清华教授彭凯平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过:

“假如告诉孩子家'缺',大家没其他人好,其实是一种贫穷感的灌输。它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匮乏感。”

爸爸妈妈爱哭穷,孩子一生难抬头。

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极品说辩手席瑞,曾自曝从小听到得最多的一句话是:

“家没钱,你妈一个人养你困难。”


这句话是事实,也是跟随他整个童年的咒语。

所以每次跟着大人去超市,他一直低头看地板,由于害怕看到想要的东西。

有次没忍住,他盯着一瓶橘子罐头看了很长时间,还摸了一下,恰巧被外婆发现了。

外婆犹豫了一会,还是买下了。

但回去的路上,外婆嘀咕了一句:这瓶罐头七块九,够大家吃一顿饭了。

席瑞心里非常不是滋味,那晚,明明是甘甜的罐头,他却只尝出了苦味。

长大后的他,努力改变了生活的不富裕,没钱的恐惧感却一直如影随形。

直至今,他去一个消费场合,只须身上没带够3倍以上的钱就会感到不安。

甚至,他只须病得不紧急就不会去医院。

面对其他人对他的好,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欣慰,而是感觉“我不配。”

心理学家曾奇峰说:“爸爸妈妈对孩子哭穷,不是教育,是投毒。”

爸爸妈妈和孩子哭穷,或许只不过随口一句抱怨,但孩子感觉到的是一种情绪压迫,让孩子习惯性压抑自己,把需要降到最低甚至不敢有。

哭穷,限制的不是孩子想要买的欲望,而是孩子认知的边界。

最后,物质上一时的匮乏,烙印成了孩子心理上长期的贫瘠。

 03

不要诉说另一半坏话


电视剧《小欢喜》中,有如此一幕。

英子患上抑郁症后,大夫一针见血指出症结,所有跟英子父母关系不和有关。

“在孩子面前说彼此的坏话,第一,会让孩子对另一半的亲子关系紧张。

第二,会让孩子对自己缺少认可和自信……

无论是妈妈说爸爸的坏话,还是爸爸说妈妈的坏话,孩子潜意识里都会觉得是自己不好。”

是啊,爸爸妈妈在孩子面前说另一半坏话,买单的永远是孩子。

电影《困在心绪里的儿子》里,主人公尼古拉斯的母亲也是一个爱诉苦的人。

由于对前夫有很多不满,她当着尼古拉斯的面指责,咒骂前夫。

尼古拉斯内心非常冲突:

一方面,他确实被爸爸抛弃了,内心倍感失落;

其次,他依旧深爱、崇拜爸爸,渴望爸爸回来。 

对于母亲源源不断地诉苦,他直言“我像是被劈成了两半”。


电影的最后,尼古拉斯在浴室用枪结束了我们的生命。

为人爸爸妈妈,假如办不到尊重另一半,起码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诋毁,指责。

由于你对另一半的每一句中伤,其实枪枪都打在孩子身上。

 04.


三个故事,三个孩子,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事实:

对爸爸妈妈而言,可能只不过随口说出的几句抱怨,但对孩子而言,伤害可能贯穿一生。

演员赖佩霞就曾发出灵魂一问:为何幸福这么难?

她说,当你的妈妈充满哀伤,你敢快乐吗?

是啊,爸爸妈妈总在诉苦,孩子就不敢幸福。

网友@我允许的母亲就喜欢跟她诉苦。

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她,每当吃点好的,买件新衣服,都要自责很长时间,感觉总有一双哀怨的眼神盯着她说:

“我还在吃苦,你如何能享福?”

所以,她一直痛苦地活着。


在爸爸妈妈的苦水中长大的孩子,不敢过得好,也不敢快乐,由于在他们看来,这就是对爸爸妈妈的一种背叛。

所以他们的生活,总是比普通人要难。

看到这,或许有些爸爸妈妈会说:生活就是这么苦,我还不可以诉诉苦,让孩子懂事一点?

我十分理解爱抱怨的爸爸妈妈,生活困难,每一个人都不少的难和苦。

但不是叫你把苦掰成两半,分给孩子一半,如此你的苦还在,孩子也会继续苦下去。

 05.


美国诗人马娅·安杰卢曾说:

假如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,假如没办法改变就改变我们的态度,不要抱怨。

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。

你为人处事的态度,藏着孩子将来的样子。

莫言在回忆我们的妈妈一文里提到:

“在辛苦地劳作时,嘴里居然哼唱着一支小曲。当时,在大家这个人口海量的大伙庭中,劳作最辛苦的是妈妈,饥饿最紧急的也是妈妈。

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,但她不是哭泣,而是歌唱。

妈妈的乐观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将来的期望。”

爸爸妈妈面对苦难时表现出积极乐观,带给孩子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期望,会让孩子内心充满自信和力量,敢于面对日常的各种困难和挑战。

就像《当幸福来敲门》里的黑人父亲克里斯,他是一名落魄业务员,一个人携带儿子流落街头,虽历经生活千般虐,但他却努力把阳光带给儿子。

当他窘迫到只能带儿子在地铁公共卫生间过夜时,他把卫生间比作山洞,告诉儿子这是为了躲避恐龙。


当他们被迫去了收留所后,克里斯一边学习,一边营销推广仪器,一边在证券公司刻苦实习,再难他也坚信:只须足够努力,幸福就会来敲门。

最后,克里斯成了公司唯一被录取的职员。

儿子告诉他:你是个好父亲。

他的确是个好父亲,他身体力行地教会了孩子,怎么样不舍弃不气馁,怎么样笑对生活。

网上曾流传一句话:

“爸爸妈妈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,而是,当你想到你的爸爸妈妈时,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,会感觉到温暖,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,以此获得生活真的的乐趣和自由。”

任何时候,一个温暖有爱,积极向上的家庭,才是大家最该给孩子的礼物。

愿爸爸妈妈们都能了解:不管生活多么艰辛,大家扬起的眉毛,微笑的嘴角,松弛的情绪,积极的心态,就是照进孩子世界里的阳光。

点个在看,为孩子撑起一片明亮晴朗的天空,伴随孩子前行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